作者 | 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第五研究所所長 陳立輝
可靠性作為反映產品質量水平的核心指標,是制造業發展水平的重要體現,對塑造企業品牌、確保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和實現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意義。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了《制造業可靠性提升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明確了新形勢下可靠性工作的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為我國制造業可靠性提升指明了發展方向。
一、制造業可靠性提升為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一)可靠性提升是制造強國建設的重要支撐。我國已成為世界制造業第一大國,制造業增加值規模連續10多年位居世界首位,但大而不強的問題仍然突出。推動制造業可靠性提升,促進制造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增強我國制造業的整體競爭優勢,是建設制造強國的重要支撐。
(二)可靠性提升是塑造企業品牌形象的重要途徑。企業質量品牌建設是質量強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落實質量強國戰略的重要舉措。可靠性提升是助力企業技術進步、提質增效、塑造品牌形象的重要途徑。建立完善的可靠性工作體系,通過深化先進可靠性管理工具及方法運用、培育壯大可靠性專業人才隊伍等措施,引導企業重視質量提升和品牌建設,有利于提高產品附加值,培育新的價值創造、價值獲取和價值實現模式,形成一批能與國外知名品牌相抗衡、具有較大國際影響力的自主品牌,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
(三)可靠性提升是提高產品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對于產品而言,可靠性是持續穩定保障產品功能和性能,持續穩定彰顯產品價值、提升用戶體驗、增強產品競爭力的重要手段。當前,用戶需求呈現明顯的升級優化態勢,消費者對產品的品質提出了更高要求,可靠性日漸成為產品競爭力的關鍵。將可靠性作為產品的核心要求,建立從產品設計、生產制造到使用等全生命周期的可靠性技術體系,以促進產品可靠性提升、增強產品核心競爭力,更好地滿足多樣化、優質化的消費需求,提高大眾對“國貨”的消費信心。
二、制造業可靠性提升面臨新形勢
自上世紀50年代我國引入可靠性概念以來,可靠性在我國制造業各階段發展都取得了積極成效,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我國制造業可靠性提升面臨新形勢,機遇和挑戰并存。
(一)制造業可靠性成效顯著。近幾十年來,通過借鑒國外先進經驗,我國制造業可靠性工程技術、管理、標準、服務保障及人才培養體系基本建立。一是重點行業的可靠性工作取得顯著成效。通信、核電等行業對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要求高,可靠性工作體系較為完整,整體水平較高。二是可靠性技術服務能力躍上新臺階。工業和信息化領域建設了工業產品質量控制和技術評價實驗室220家,試驗檢測類產業技術基礎服務平臺168家,可靠性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三是可靠性標準體系建設取得進展。據對現有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的統計,已累計制定了460余項制造業可靠性標準,覆蓋了可靠性設計、管理、試驗、評價等環節,對早期制造業可靠性整體提升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制造業可靠性提升挑戰猶存。面對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求,我國制造業可靠性提升仍存在挑戰。可靠性管理水平參差不齊,部分企業未能建立可靠性工作體系。基礎零部件、基礎軟件、基礎工藝、基礎材料等的可靠性水平與國外差距明顯。可靠性標準體系不完善,部分可靠性標準先進性不足。可靠性檢驗檢測、認證認可、計量校準、診斷咨詢等公共服務資源保障能力不足,難以支撐制造業可靠性水平整體提升。
(三)制造業可靠性提升面臨發展新機遇。一方面,隨著制造強國、質量強國戰略深入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與產業鏈現代化不斷加快,對產品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可靠性技術廣泛應用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契機。另一方面,隨著我國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進程提速,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向制造業融合滲透,產品向智能化、個性化、復雜化等方向發展,對可靠性技術提出了新的需求,為技術的應用推廣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三、落實《意見》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制造業可靠性提升是一項系統性工作,《意見》從質量與可靠性管理、技術、標準、公共服務、人才等方面提出了具體任務,明確了制造業可靠性提升的工作重點。
(一)提升制造業質量與可靠性管理水平。《意見》指出要推動企業和產業鏈供應鏈加強質量與可靠性管理。企業應貫徹實施GB/T19004、GB/T19024等標準,積極采用策劃、實施、檢查、處置(PDCA)模式加強質量與可靠性管理。龍頭企業應發揮需求牽引作用,強化對供應商產品的質量評價與可靠性管理成熟度評估,促進可靠性指標沿鏈傳遞。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應圍繞可靠性聯合設計、可靠性管理等加強聯合攻關。行業協會和專業機構應大力開展質量與可靠性管理知識培訓和貫標,面向重點行業遴選一批可靠性提升、關鍵過程質量控制等解決方案,形成典型經驗并宣傳推廣,幫助企業建立先進質量管理體系。
(二)強化可靠性技術攻關和應用推廣。《意見》提出,要加快可靠性工程技術研發與應用推廣,深化數字技術在可靠性提升中的應用。專業機構、企業、高校等應加強協同攻關,聚焦可靠性前沿基礎理論和應用技術開展研究,推動數字技術在產品需求分析、設計研發、生產制造、檢驗檢測、維修保障等全過程應用,突破一批行業急需的可靠性技術方法、數字化工具、測試設備等。積極開展重點領域可靠性案例征集、技術交流、成果對接和培訓等多樣化活動,推廣可靠性新技術、新方法和新工具。《意見》聚焦機械、電子、汽車等重點行業部署了可靠性“筑基”和“倍增”工程,產學研用各主體應發揮各自優勢,互補短長,面向核心基礎零部件、核心基礎元器件、關鍵軟件、關鍵基礎材料、基礎工藝以及整機裝備與系統開展可靠性提升工作,推動關鍵核心產品可靠性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三)推進可靠性標準體系建設。質量提升,標準先行。《意見》指出要加快可靠性基礎共性標準和急需標準制修訂,完善可靠性標準體系,強化標準統籌協調和宣貫實施。企業、行業協會和專業機構應積極參與可靠性標準制修訂,逐步健全機械、電子、汽車等重點行業可靠性標準體系,補齊可靠性標準短板。各行業標準化技術組織和機構應加強合作,建立制造業可靠性標準體系協調推進機制,加快完善可靠性標準體系,組織制定高水平團體標準,推動先進標準上升為國際標準。行業協會和專業機構要大力開展可靠性標準宣貫、培訓等活動,加快相關標準的推廣應用。
(四)提高可靠性公共服務水平。可靠性公共服務是制造業可靠性提升的重要支撐。《意見》圍繞計量、認證、測試驗證、數據服務等可靠性公共服務提出具體要求。要充分發揮計量的基礎支撐作用,瞄準重點行業需求,建立一批高準確度、高穩定性計量基準、標準,制修訂一批國家和行業計量技術規范。專業機構應加強關鍵共性驗證技術攻關,研制一批多應力綜合驗證、耐久性試驗等試驗設備及可靠性設計仿真軟件、故障診斷與分析軟件等工具,開展第三方可靠性評價認證和自愿性產品認證,提升服務供給能力。行業協會、專業機構要重點向中小企業開展可靠性培訓、咨詢、診斷等服務,為可靠性提升提供綜合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