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網站首頁
協會概況
協會簡介
協會章程
協會領導
協會會刊
協會宣傳冊
最新資訊
協會資訊
會員資訊
行業資訊
視頻專區
協會公告
政策專區
國家政策
行業政策
政策解讀
產業鏈配套
供給清單
需求清單
供需信息
行業統計
信息資訊
行業數據與分析
技術交流
專家風采
行業交流
會展信息
鑄造論文
服務專區
項目申報
科技成果評價
行業標準
科技創新
金融服務
專家服務
人力資源
行業培訓
人才需求
職業技能培訓與鑒定
會員中心
企業風采
會員名錄
誠邀入會
招商
聯系我們
您當前所在位置:
首頁
>>
技術交流
>>
鑄造論文
專家風采
行業交流
會展信息
鑄造論文
走出誤區—掌握鐵水質量的核心技術
發布時間:2021-04-28 03:24:49
|
瀏覽次數:
792
次
馬建華,郭建斌
(天津匯豐探測裝備有限公司,天津 300402)
摘要:
鐵水的測量共晶度和再輝度是鐵水質量管控的核心技術。通過光譜分析部分成分的含量來計算共晶度、碳當量,并試圖控制鐵水的凝固組織和冶金質量;不從本質上管控鐵水的碳、硅含量;對鐵水孕育效果的盲目推測;均為鐵水質量調整控制的誤區。只有真正掌握了控制鐵水質量的核心技術,才能穩定的生產優質、高端鑄件。
關鍵詞:測量共晶度 再輝度 碳當量 孕育效果
在鑄鐵生產中為什么我們控制住了鐵水的化學成分,還不時有材質性能的廢品發生。為什么在澆、冒系統、模型固定后,有的鑄件有縮孔、縮松,有的鑄件沒有縮孔、縮松問題。我們當前控制鐵水質量的常規手段有效嗎?充分嗎?上述質量問題說明我們還沒有掌控鐵水質量的核心技術,還沒有掌控鐵水質量的全部要素。
在各種鑄鐵件的標準中以組織與性能符合作為交貨條件。鑄鐵材質的力學性能是由鑄鐵組織與合金含量決定的,鑄鐵組織是由鐵水的凝固組織經共析轉變得到的。由于我們不掌握凝固組織與鐵水成分的內在關系,導致了凝固組織失控發生了上述質量問題。
誤區一:用碳當量控制凝固組織
眾所周知:鑄鐵的凝固組織是由不同比例的初生奧氏體枝晶、次生奧氏體共晶與特定形態的石墨組成,經共析轉變后獲得了鑄鐵組織。
奧氏體枝晶與奧氏體共晶的比例,是由鐵水的固液兩相區(共晶度)決定的。
固液兩相區溫差大 固液兩相區溫差小
而碳當量僅與液相線存在著唯一的關系,與固相線無關。僅控制碳當量(液相線),不控制固液兩相區(共晶度),怎么能控制住奧氏體枝晶與奧氏體共晶的比例呢?怎么能控制住共析轉變后的鑄鐵組織呢?這個問題的發生是由于我們沒有固液兩相區(共晶度)決定著凝固組織這個意識,片面的認為控制了碳當量(液相線)就控制了凝固組織。這就是我們向同行們要揭示的第一個誤區。
要控制鑄鐵的組織,首先要控制鑄鐵的凝固組織。要控制鑄鐵的凝固組織,首先要控制鐵水的固液兩相區(共晶度)。要控制鐵水的固液兩相區(共晶度),不僅要控制鐵水的液相線(碳當量),還要控制鐵水的固相線(硅當量),才能控制住鑄鐵的凝固組織。
發生這個問題的原因是:人們將鐵碳復合相圖(硅含量為零),固相線僅在穩定態和介穩定態之間變化的場景,錯誤的對標到實際生產條件下的鐵水上,導致鐵水的固相線失控、鑄鐵的凝固組織失控。
現將我們掌握的固相線變化規律向大家通報一二:
在介穩定系(白口化)條件下,硅含量對固相線溫度和共晶點的影響如下:
這個狀態可以對標到未經孕育的原鐵水狀態:隨著硅含量的增加,固相線溫度降低;與液相線相交的共晶點右移。在碳當量不變的條件下使鐵水的共晶度降低。導致亞共晶鐵水的凝固組織中奧氏體枝晶的比例增加,奧氏體共晶的比例降低。
在穩定系(石墨化)條件下,硅含量對固相線溫度和共晶點的影響如下:
這個狀態可以對標到孕育充分的鐵水狀態:首先固相線向高溫方向翻越,并且硅含量越高,固相線溫度增幅越大;與液相線相交的共晶點左移。在碳當量不變的條件下使鐵水的共晶度提高。導致亞共晶鐵水的凝固組織中奧氏體枝晶的比例降低,奧氏體共晶的比例提高。導致近共晶鐵水成為過共晶鐵水,產生石墨漂浮。
在實際生產中孕育造成的固相線翻越,導致不同硅含量的共晶度增量(△ScS)為:
SiE=1.2% 時 △ScS≈0.007; SiE=2.4% 時 △ScS ≈0.015; SiE=3.6% 時 △ScS ≈ 0.023。
據此大家可以了解到:孕育前后凝固組織中奧氏體枝晶和奧氏體共晶比例變化的規律,即原鐵水的硅含量越高,孕育造成的共晶度增量越大,孕育后鐵水的共晶度越高。因此:僅控制碳當量(液相線),不控制固相線和共晶度是我們不能獲得預期凝固組織的問題所在。
誤區二:把鐵水的碳、硅含量作為控制目標
如上所述:決定液相線的是鐵水的碳當量(CEs),決定固相線的是鐵水的硅當量(SiEs),只有控制住鐵水的液相線和固相線,才能獲得預期的凝固組織,及其共析轉變后的鑄鐵組織。
CEc=C+0.3Si+0.21Mn+0.3P-0.4S-0.45V-0.12Mo+0.25Cu+0.02Sn+0.1Ni-0.02Ti······
Si Ec=Si+2.68P-2.24B+1.25Mo+0.89S+0.52Sn+0.51Cr-0.28V+0.155Al+0.12Cu······
從碳當量計算式(CEc)和硅當量計算式(SiEc)可見:當鐵水中不含有殘余成分時碳當量等于碳含量(CEc=C),硅當量等于硅含量(SiEc=Si)。即:在鐵水中不含有殘余成分的特定條件下,把鐵水的碳、硅含量作為控制鐵水凝固組織的目標,是可以控制住鐵水的凝固組織。但是在現代鑄鐵生產條件下,鐵水中含有眾多的殘余成分。僅把鐵水的碳、硅含量作為控制目標,忽視殘余成分對液相線和固相線的影響,不可能控制住固液兩相區,也不可能獲得預期的凝固組織。這是我們向同行們要揭示的第二個誤區。
眾所周知:液相線由碳當量決定,要控制液相線就要控制碳當量。從計算碳當量(CEc)可見,調整碳當量的最強項是碳含量。在鐵水溶解后、爐料帶入的各殘余成分的作用綜合之后、液相線如果不在控制范圍時就要用調整碳含量的方法來調整碳當量,以實現鐵水的液相線控制目標。因此碳含量只是調整液相線的最強手段,不是獲得預期凝固組織的根本目標。
同理:固相線由硅當量決定,要控制固相線就要控制硅當量。硅含量只是調整固相線的最強手段,不是獲得預期凝固組織的根本目標。
控制固液兩相區是控制鑄鐵組織的必要條件。因此控制液相線(碳當量)和固相線(硅當量),控制固液兩相區(共晶度)才是我們在鐵水熔制階段獲得預期凝固組織的根本目標。
誤區三:不論效果、不論時機的孕育操作
隨著感應爐替代沖天爐熔制鐵水,提高球鐵的球化率、減少灰鐵白口率的孕育處理方法被人們廣泛應用。孕育處理的作用僅在于提高球鐵球化率、減少灰鐵白口率嗎?我們發現:人們對孕育效果的應用、孕育效果的識別、孕育形核的機理、孕育時效的改善都存在著盲區,也是我們在這個傳統產業上大而不強的短板所在。這是我們向同行們要揭示的第三個誤區。
我們先用一個孕育衰退實驗,讓大家了解一下孕育效果對凝固組織的影響:
從上圖可見:在鐵水成分一定、碳當量不變、孕育鐵水衰退的過程中,液相線幾乎沒有發生變化,而固相線從石墨化共晶溫度降低到白口化共晶溫度。我們也可以把這幾條溫度曲線理解為不同孕育效果的凝固溫度曲線。
從不同孕育效果的凝固溫度曲線可見:孕育的效果不同,導致固液兩相區的溫差幅度(共晶度)不同,導致凝固組織中奧氏體枝晶與奧氏體共晶的比例不同。因此在原鐵水液相線、固相線、共晶度控制達標的條件下,孕育處理的效果不同也會導致凝固組織失控。
要想控制孕育處理的效果,首先要有識別孕育效果的手段,熱分析儀測量的再輝度是在線識別鐵水中形核物質多少、在線評價孕育處理效果的唯一手段。原鐵水時再輝度越大鐵水中保留的形核物質越多,孕育處理后再輝度越小孕育的效果越好。
造成孕育效果不穩定的原因與我們選取的孕育劑種類、采取的孕育方法、以及孕育的時機都有關系:孕育劑加入鐵水后,一部分孕育劑與氧反應形成氧化物,其中高熔點的、與石墨晶格匹配度較好的、納米級氧化物發揮著背向異質形核的作用。這部分高熔點的氧化物在鐵水中作布朗運動,相遇、聚合、長大后成為夾雜失去形核作用。氧化物的熔點越高,聚合長大的速度就越慢,發揮孕育作用的時間越長。這部分氧化物在孕育中發揮著長效形核作用。還有一部分孕育劑直接融入鐵水,以溫度起伏和濃度起伏在鐵水中激冷形核。這種激冷形核效果在第四分鐘能夠達到最大化,之后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消失。溫度起伏和濃度起伏在孕育中發揮著短效形核作用。
相同的孕育劑浮在鐵水表面時,可以從空氣({O}=21%)中吸收氧氣,形成長效孕育的氧化物較多,孕育鐵水衰退的較慢。相同的孕育劑加在包底時,被鐵水([O]=0.01%)裹挾后與空氣接觸的較少,形成溫度起伏和濃度起伏的激冷形核較多,孕育鐵水衰退的較快。
總之孕育劑從融入鐵水開始計時,孕育效果在第四分鐘達到最大化,只要鐵水不凝固隨后進行的就是孕育效果的持續衰退。因此我們要以鐵水在孕育后的第四分鐘凝固為目標,設計孕育和澆注工藝,在第四分鐘之后凝固的鑄件質量取決于我們的讓步程度。在包內掩埋、出鐵時淋撒、浮硅、隨流、型內等諸多孕育方法中,選擇與鑄件凝固時間匹配的孕育方法。實現孕育效果的最大化,再輝度的最小化,才是穩定孕育效果、穩定凝固組織的有效方法。
誤區四:計算共晶度(ScC)與測量共晶度(ScS)的選用
共晶點是碳在鐵水中的飽和點,共晶度Sc是指鑄鐵偏移共晶點的程度,是衡量鐵水質量的重要指標,它決定著鑄鐵的組織和性能。共晶度在國家鑄造標準術語中,用鑄鐵含碳量與共晶點含碳量的比值表示:
Sc=C/(4.26-0.31Si-0.27P),這個計算共晶度,本文中用ScC表示。
我們發現:這個計算共晶度(ScC)的各項與硅當量無關。當人們試圖用它來控制凝固組織時,這個計算共晶度(ScC)與凝固組織中奧氏體枝晶與奧氏體共晶的比例無關。當鐵水的液相線與固相線重合時,這個計算共晶度(ScC)并不等于1。就像計算碳當量(CEc)與測量碳當量(CEs)的區別一樣,這個經典的示意式模糊了人們對共晶度的正確理解,貽誤著人們對這個決定凝固組織關鍵指標的應用。
通過熱分析儀測量鐵水的液相線與固相線溫度差,可以獲取測量共晶度(ScS)。這個測量共晶度(ScS)包含了原鐵水中所有成分對固相線和液相線的綜合作用結果:
這個測量共晶度(ScS)包含了鐵水中所有型核物對固相線和液相線的綜合作用結果:
控制住測量共晶度(ScS),就可以控制住凝固組織中奧氏體枝晶與奧氏體共晶的比例,就可以控制住鑄鐵的組織和性能。這樣就打通了成分決定組織這個斷頭路,解決了精準控制凝固組織的融會貫通問題。
在此我們建議從事鐵水質量管理的同行們把注意力由關注鐵水的碳、硅含量、碳當量,轉向關注鐵水的測量共晶度、再輝度和共晶度增量。通過管控原鐵水的液相線、固相線、共晶度;通過管控球化、孕育處理的再輝度,穩定共晶度增量;管控住澆注鐵水的共晶度、再輝度和澆注溫度。才是我們獲得預期凝固組織、獲得高質量的組織與性能的有效手段。
XN-SW系列水平無箱鑄造生產線在小規格研磨體生產
球化劑粒度對加入量影響的研究
Copyright © 2002-2021 湖南省鑄造協會 版權所有
電話:0731-84406521 地址:長沙市芙蓉區蔡鍔南路119號豐泉大廈705室 湘公網安備:110105006230
掃一掃
關注于我們